细雨生寒未有霜,庭前木叶半青黄,今天18时45分,我们迎来冬天的第一个节气——立冬。
立冬之后,天地就渐渐变得空旷了,像是被寒风吹淡了色彩,山河大地只用简单的线条勾画秋季的作物已收藏入库,冬眠的动物也悄悄躲藏,世间万物都一点点安静了下来,在潜藏蛰伏中体味冬日悠长。
立冬,通常是一年中气温下降速度最快、最容易出现断崖式暴跌的时段。一轮凛冽的大风降温,便强行地拉近了我们与西伯利亚的距离。
"以风鸣冬",是冬季与秋季的对比。古人认为,此时的寒风,乃是"正气",是顺应时令的风。所谓的"四正之风",是:
春气温,其风温以和,喜风也。
夏气盛,其风飙以怒,怒风也。
秋气劲,其风清以凄,清风也。
冬气实,其风惨以烈,固风也。
也就是什么季节理应刮什么样的风。当然,古人是以感性的方式描述风的特质。冬季的风为什么叫做"固风"呢?因为冬季气温低,气压高,空气密度大,因此人们感觉"冬气实",风更硬。但从风力的气象观测而言,春季风最大,冬季次之,然后是夏季,秋季的风最小。
立冬之后,便是北方初雪时节的降临。谚语说"九月田垌(dòng,田地)金黄黄,十月田垌白茫茫"。仅仅一个月的时间,大地便卸了妆,重新以素颜示人。
但对南方而言,"(农历)八月暖,九月温,十月还有小阳春"。
春耕夏耘,如何顺天时、借地利,体现着人们的智慧,以获取物产。而获得物产之后,如何打磨和酿制,或许体现着人们更高的智慧。
我们常说一个词"不经意",而节气习俗带给我们的,是"经意"的生活,是细腻的,有着时间愿景的生活。
习惯上,我国民间常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。追根溯源,古人对"立"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,是建立、开始的意思。但"冬"字就不那么简单了,"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。"意思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,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,"粮入仓,菜入窖",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了。
习俗立冬在古代社会可是个重要的节日,与立春、立夏、立秋合称"四立",皇帝有出郊迎冬的仪式,并赐群臣冬衣,抚恤孤寡,以安社稷。
立冬,秋冬季节之交,故"交子"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。在我国北方,特别是北京、天津,大家偏爱吃饺子。
俗话说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,意思是嘴馋了,该吃点好东西了。人们食用一些驱寒的食物补充热量、充实元气,为抵御严寒做好准备。
自宋代以来,中原一带在农历十月初便开始“进暖炉炭”,“置酒作暖炉会”(《东京梦华录》)。点炉取暖,一家人围坐火炉旁,饮酒吃肉,尽享天伦。
江南一带有开炉做烧饼的传统(《吴郡志》),祭祀祖先,邻里互赠,真情暖凉天。北方喜爱腌菜,将新鲜蔬菜腌制窖藏,以备冬日之需。南方苏常一带讲究吃膏滋,将红参、桂圆、核桃等烧汤,活血补气。尽管各地美食不一,大都有补冬御寒之意,甚至有“立冬饮水也有补”的说法。
起居方面,人们应早睡晚起,日出而作,保证充足的睡眠,有利于阳气潜藏,阴精蓄积。
在冬季,自然界的蛰虫伏藏,用冬眠状态养精蓄锐,为来年春天的生机勃勃做好准备。人体此时的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时期,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。因此,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,以敛阴护阳为根本。起居调养强调“无忧乎阳,早卧晚起,必待阳光”。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,不要因破坏阳气而扰乱人体阴阳转化的生理机能。早睡晚起,日出而作,保证充足的睡眠,多晒太阳,有利于阳气潜藏,养精蓄锐。
运动方面
应以静态运动为主,可以在向阳的地方,在晨光下锻炼,以感到舒适愉悦为好。因为冬季人体免疫力下降,过量的运动不但不能增加抵抗力,还容易增加感冒的隐患。
饮食方面
应注意少食生冷,多食一些温润厚重的食品。此外,冬季宜多喝温水,养阴的同时还可以润燥。冬季在饮食养生方面,中医学认为应少食咸,多吃点苦味的食物。正如《四时调摄笺》里所说:“冬月肾水味咸,恐水克火,故宜养心。”